前言:對孩子而言在他的世界里是沒有反話與正話的區別的,因此孩子在面對爸爸媽媽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當成真的來聽的,家長在面對這一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應,有時需要家長調整一下自己的方法。 寶寶個案: 上周末,五歲的洋洋和媽媽在客廳玩積木,洋洋正在用積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媽媽看著快到做飯的時間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媽媽要去做飯了,一會兒,你自己再搭會兒積木,就去看會兒書,等媽媽做完飯再陪你玩?! ⊙笱笳娴酶吲d,聽媽媽這么一說,馬上大叫起來:“不行,媽媽要陪我玩?!薄皨寢屢プ鲲?,你不吃飯了嗎?”“那也不行!”洋洋說著,開始大哭起來。媽媽也生氣了,“我不是跟你說做完飯再陪你玩嗎,你怎么聽不懂話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勁地哭吧!”媽媽說完,氣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聲大哭起來。媽媽就是想不通,這個孩子怎么聽不懂大人的話呢?怎么越說哭得越厲害呢? 專家分析: 洋洋是聽不懂媽媽的話嗎?媽媽說的“要去做飯”的話,洋洋肯定是聽懂了的,但是后來媽媽看到洋洋堅持讓自己陪著玩,并哭起來,這時媽媽說的,“你哭吧,你使勁地哭吧!”這句話洋洋是沒有聽懂的,因為洋洋在媽媽說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浀梦衣犚晃恍W校長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上課鈴響了,三個一年級的小男孩滿頭大汗地跑回教室,“報告!”三個孩子站在班級門口向老師大聲喊著?!皢?!你們還回來呀,再玩會兒去吧,別急著回來呀!”三個男孩聽完,轉身就向外跑?!盎貋?!”老師哭笑不得。后來,校長幫著老師分析:鬧出這個笑話,錯不在三個男孩,而是因為教師不了解一年級孩子的特點。這個老師原來經常教高年級,說“反話”學生也能聽出來,等到再教低年級時,因為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還不成熟,孩子聽不懂老師說的反話,才鬧出這樣的笑話?! W齡前期和學齡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積極的正面引導,孩子的行為以模仿學習為主,要讓孩子怎樣做,就先做給孩子看,孩子對一些語言指令往往不會有直接反應,家長必須輔以身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讓孩子明白家長說的是什么意思。同時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轉移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孩子一段思考的時間。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給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讓孩子自動地隨著你的要求轉移自己的行為。下面給出的一些辦法就是幫助家長化解洋洋出現的類似問題?!∧7潞⒆拥摹安涣夹袨椤焙⒆釉谌龤q以后已經開始能判斷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即有了一些簡單的判斷能力,孩子玩得高興時,不肯結束游戲,也不愿意讓媽媽離開,情緒會有一些表現,家長可以模仿這些表現,孩子看到大人做出這樣的行為,很快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也會調整自己的情緒?! ∈虑跋冉o孩子一些“心理準備”早期教育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之前,可以先將時間安排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焙⒆与m然還沒有時間觀念,但大概會知道時間是怎樣安排的,就會比較有心理準備,到需要改變活動時,也能比較容易接受了。寶寶教育 結束游戲要“事先聲明” 在游戲之前告訴孩子時間安排,也會由于孩子的記憶力保持時間比較短而忘記,還要在玩的過程中,不斷提醒孩子,“事先聲明”,以防孩子因為忘記而“變卦”。幼兒教育 家長犯這個錯誤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對于小年紀的孩子根本聽不懂什么事真話什么是反話。相信家長們了解了這一點后,就不會犯類似的錯誤的認識了,避免了孩子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