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個父母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甚至在孩子生日時為其準備許多好吃的東西,有的孩子還會要求爸爸媽媽給買蛋糕,可是又有多少的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呢?他們只懂的在父母那索取,又有多少孩子給予過父母愛的回報呢?您的孩子對您是否孝敬?他是否理解您的關愛?是否珍惜您的勞動成果?對您的正確教育、意見和建議是否樂于接受?面對著諸如此類的問題。不管您做出了多少肯定地回答,請不要忘了對孩子“孝心”的培養。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 做什么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在家庭生活中,常??梢钥吹竭@樣的情景: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四二一綜合溺愛癥”。一是指一個獨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媽媽,四是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獨生子女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對他百般疼愛、千般關心、萬般呵護,使孩子不自覺地養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早教中心孝敬父母是*的傳統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不孝,怎么會愛朋友、愛同學、愛老師,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呢?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對父母的親愛之情、敬愛之心、侍奉供養之行。但對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須根據其年齡特點,以下幾種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參考:有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廣告畫面定格在這兒,廣告語說:“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啊,孝心就是這樣學會的,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成的。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一顆孝心、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于言教”。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這是孝心的親情基礎。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必須通過教育。做家長的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不容易,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體會父母也同樣需要孩子的關心和愛。因此父母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上班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如何關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樣心疼,怎樣整夜地不睡覺護理孩子……細節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報恩。要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父母的好習慣,如為媽媽梳梳頭,給爸爸捶捶背等等。讓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這也是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因為他們平時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心和感激。家長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轉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常言道:“3歲看大,8歲看老”。因為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長大了也是難以改變的。總編小結:百事孝為先,這是做人的根本,許多父母把孩子的學習當做第一位,只要孩子學習好就什么都好,卻忽略了對孩子道德觀的培養,慚慚的讓孩子養成一種弛張跋扈的性格,這樣的小孩子長大了又怎能在社會上穩的住腳,想讓自己的孩子立足于社會,就要先從人之根本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做起!